第5部分(第2/4 页)
子。为了避免“女主恣乱国家”,他又一次残酷地将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废黜,囚禁在掖廷,赵婕妤不久即死于狱中。当时,左右侍从不理解汉武帝何以废杀赵婕妤。问他:“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汉武帝回答说:“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史记·外戚世家》。汉武帝不仅对赵婕妤如此,其他凡是生了子女的嫔妃,他都一律废黜致死。这说明汉武帝在重用外戚时,已经看到了外戚兴盛后又会对皇权构成新的威胁。他晚年对外戚的打击、杀戮政策正表明了这一点。宫廷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残酷,皇帝为了加强皇权,是不惜采用任何手段的,也是不顾任何亲情人伦关系的。
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在临终前夕,把太子托付给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佐少主。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安排又导致了后来霍氏外戚之乱。西汉后期,外戚史氏、王氏专权便接踵而来。东汉时期,外戚更是骄横跋扈,专擅朝政,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攘夺皇权的闹剧。此后一直到唐朝,最高统治者都利用外戚来控制百官,加强皇权。一般来讲,外戚政治往往容易酿成外戚专权,成为皇权的异化物,对皇权形成新的威胁。所以宋代以后,皇帝加强了对外戚的控制,外戚政治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皇帝除了任用外戚为亲臣,控制朝政,加强皇权,还经常任用近侍内臣,控制和监督外朝大臣,这样就在中央政府的机构中出现了外朝和内朝。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皇帝为了加强集权专制统治,往往提拔心腹近臣,在自己身边建立一套秘书班子,用他们去分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的职权,这一套秘书班子就叫内朝。内朝官的权力急剧膨胀,后来就逐渐取代了外朝官。当内朝官成为正式的国家机构以后,皇帝又重用近臣,在内朝建立另一个参谋班子,他们入侍帷幄,内参机密,在朝廷正式机关之外,又建立了一个凌驾于其上的内朝组织。汉代的尚书台,魏晋六朝时的中书省、门下省就是由内朝官发展而来的。
内、外朝的设立也始于汉武帝。汉武帝一方面重用外戚,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削夺丞相的职权,从而导致了宰相制度的变化。汉武帝以前,实行丞相制,只有丞相才是宰相,而专任丞相的人全是列侯。这些列侯都是军功大臣及其后裔,在朝廷位高势尊,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首先,不再任用列侯为丞相,而是任用出身低微的人为丞相,然后再封为列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任用公孙弘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出身低微,曾牧过猪,担任过小吏。后来上书朝廷,得到汉武帝重用。由于公孙弘出身贫贱,因此对皇帝的拔擢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对皇上毕恭毕敬,不仅处处按汉武帝的意志办事,而且还用儒家思想对汉武帝的一切措施进行文饰。其次,汉武帝改变了过去对丞相礼貌甚躬的态度。 公孙弘到内廷去见汉武帝时,汉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此后,汉武帝对丞相稍不满意,便当面斥责、免官或处死。再次,汉武帝经常更换丞相。他在位时共有10位丞相,其中就有5人因罪自杀,或下狱腰斩。这种情况在汉武帝以前从未发生过。这说明在汉武帝时期,丞相的地位已经大大地降低了。
汉武帝在贬损丞相的同时,又提高御史大夫的地位,与丞相平起平坐,以分夺丞相之权。到后来,丞相改名为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太尉改为司马,统称为三公,三公都是宰相。这样,就把西汉前期以丞相为宰相的制度改为以三公为宰相的制度。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互不统属,只向皇帝负责,这样宰相的权力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设立内朝,利用内朝与外朝对峙,并分夺外朝权力,这是汉武帝削弱相权的又一重要的权术。他常常从民间拔擢地位低微的儒学之士作为侍从。汉武帝常常同他们商量朝中大事,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来自民间,了解民情,对社会的弊端也比较了解;同时,他们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积极进取,支持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因此汉武帝对这一批人非常信任,让他们预闻政事,托为心腹之臣,成为汉武帝改革的智囊团。但是他们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也没有固定的官职,有时天子甚至把他们当做宾客看待。但他们经常代表皇帝在朝廷发表意见,有时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在朝廷上与大臣辩论,诘责朝臣,驳得朝廷大臣哑口无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朝廷正式职官系统不同的内朝官系统。这一内朝官系统,当时称为“加官”,有侍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