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这玩意贵虽贵,可质量着实不错。
这里是个约两平米的土坑,离我掉下来处差不多隔了五米,轻易是爬不上去的。
暂时收了往上爬的心思,我拿着手电四下打量,顺着手电的光,可以看见土坑的四壁上分别刻有四幅浮雕,这些浮雕的手法相当粗糙,颇有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
就是说,需要你连蒙带猜的去理解。
好奇心噌噌冒出,我凑上前,细细观察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我今天没打算更的,可是我心血来潮还是更了……OTZ……
【章二十三 旦夕】
才刚打量一眼,头顶就传来很不妙的动静,奶奶的这声响小爷我太他妈熟悉了,机关发动时不都会来这么一下么?
抬头一看,就看到头顶那块大理石地砖正在缓缓下压,朝着我的那一面上布满了长而尖的尖锥,被手电的光一扫,折射出令人头皮发麻的森寒光芒。
就说这坑里怎么这么太平啥玩意都没有,原来真正的杀招在上头候着。
若是真让这大理石地砖给压下来,就算爷有一身金钟罩铁布衫的横练功夫,也逃不过被扎成血窟窿的命运。况且这地砖还不是一下子掉下来,而是不紧不慢的下降,摆明了是要将掉入陷阱的猎物生生给折磨死。
我此时只觉得无力,心里将那完全不按理出牌又心思歹毒的机关设计者骂了个狗血喷头,可骂归骂人早已作古不知几百年了,这会还是得自个绞尽脑汁想办法自救。
于是问题就来了,这小土坑横竖也就这么大点地方,躲是没地方躲的,可要我就这么坐着等死,那是怎么都不能甘心。弯腰找到那把和我一同掉下来的匕首握在手里,望着不断逼近的尖锥,我束手无策。
张起灵,你到底死到哪里去了……
其实我们每人都有配备一台对讲机,可自从踏入这该死的地宫,那东西就失了灵,任你怎么折腾都不给反应,只能沦落到背包底层不见天日。
现在翻出来弄了半晌结果还是一样,果然抱不得侥幸心理。
手电随意乱晃,明亮的光打在对面的土壁上,我下意识的看过去,这回看清了,那满满一壁的浮雕全部都是拳头大小的佛像,很整齐的一层叠一层,直看得人眼晕。
嘿,谁这么无聊在一土坑里花费精力雕这么多佛像?
我满肚子不解,却也没心思想太多,灭顶之灾迫在眉睫,谁还有兴趣去关心那些个弯弯绕绕?然而那一墙的佛像始终在我视线范围内打转,没一会就闹得我满心不耐,都说佛祖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会眼见着小爷将有性命之为,咋就没见来救救我的难?
本来心情就憋闷,这想法更像是一桶油全数给泼到了火上,瞬间就是泼天燎原,我一时怒从心头起,照着那一壁浮雕就踹了过去。
没成想,那土壁竟然薄得跟层纸一样,被我踹出一个洞来。
啊靠,真的假的,是不是这么不顶事啊?
我不信邪地照着其它位置再踹,事实证明方才那一脚纯属狗屎运,这就碰壁了不是?我哀嚎一声蹲下身,十指连心那叫一个痛,险些就给飙出泪来。
抬头瞪向那个洞,余光却瞟见里头貌似摆了样黑乎乎的东西,我疑惑地伸手进去,指尖触到一个冰凉凉的物体,赶忙将它掏了出来。
是一把弓,哦不,严格来说,应该是一把弩。
一把手弩。
当年爷爷在世时对各地的名贵木种多有研究,我在耳濡目染之下也略懂一二,若是没看错,这把弩的弩身是用坚硬的山桑木制成,弩梢用的是上好的紫檀木心材,马面牙发则是青铜质地,而弦是由数股坚韧麻绳拧成。
看它的材质和样式,倒是很像宋朝时发明的神机弩,又称神臂弓。
只不过体型比起史料中所记载的要袖珍不少,《宋史·兵志》中有言“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而我眼前这把充其量也就只有我的小臂长,也没有蓄力需要借助的足蹬。
神机弩的攻击力相当惊人,《宋史·兵志》所载“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是二百四十余步而非三百四十,但是不管是哪种,都足以令人瞠目。
毕竟按照宋制,二百四十步相当于三百七十米,三百四十步更是达到了五百二十米,如此惊人的数字使得后人多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些数据纯属古人夸大。
要知道,一把普通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