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美,没什么可挑剔的,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从另一方面看就有问题。只要对生活熟悉了,就能举一反三。比如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成长进步,经常给他讲一些正面的东西,灌输一些正确的做人道理,整天管得很严,讲得很细,不让他接触一点社会不良的风气,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尽善尽美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孩大了,进入社会总要接触生活实际,到时他觉得不像你所说的那个样子,就会对你过去的教育一下子产生许多疑问,有的甚至会变得玩世不恭起来。有这方面实践的人,在研究院校教育时会很容易推断,为什么我们院校培养的学员有的连队不欢迎,觉得不如部队战士中直接提的干部好。尤其在思想方面,承受困难和抵御歪风的能力要弱一些。其原因,也是由于“无菌培养”所致。所以,有了前者经验的人,对后者不用调查也可推断出来。这些说明,你对生活越熟悉,对矛盾的推断力就越强,掌握问题的主动性也就越强。
第三是可增强贮存性。人类社会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会重复出现。“历史上常常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把这个问题处理了,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出现。社会矛盾是多方面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一个时期有一个重点。现在,着重解决信念问题,过一段时间可能解决另一个问题。只要亲身经历得多,对实际生活了解得多,即使今天发现的问题暂时用不上,但明天可能会用上;今年用不上,明年可能会用上。一遇到这个问题,脑子里马上就跳出来了,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取得很大的主动。
第二个环节是“广闻”。也就是广泛的调查研究。刚才讲了亲历是非常重要的,但人们不可能事事去亲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大量的还是要靠广闻。所谓广闻,就是广泛地听、广泛地调查研究,它同样可以起到亲历的作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伊尹,是商汤的重要辅臣,他原来是奴隶,没有文化,给奴隶主当厨子和招待所的招待员,为不少来访的首脑端菜上饭,了解了好多天下的事,经过认真思考,他对国家建设很有见解,辅佐商汤建立了商王朝,是历史上的一位名人。
关于调查研究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怎样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特别是发现重大问题并且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有的同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在这个方面我感到有三个问题:
一是要纠正重结论、轻联系,重定性、轻定量的倾向。这里所讲的“结论”是指倾向性的意见或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调查对这是不是“问题”形成估量。一般情况下这个要求大家容易做到,但是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一定要在调查事物相互关联方面下功夫。定性必须和定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我们对问题的大小、宽窄、影响程度有个量的感觉。也就是说,只有把宽大的正面一个一个地弄清楚,才能在一定范围内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达到既了解清楚是不是个问题,又了解清楚这个问题的重要程度,从而有个科学的计算。有的同志在调查中满足于发现了问题,却容易忽视了解形成这个问题的诸种因素,这样就会对造成问题的各方面原因缺乏定量分析,因而就无法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本身,也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基层忙乱,我们到连队调查很容易了解到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些同志了解就比较少。所以从60年代起,大家一直讲基层忙乱的问题,但解决的办法却不多,或者是虽然找了些解决办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感觉主要是对形成这个问题的宽阔的正面了解不够。这样对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症结就很难找准。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有一年我们下部队搞过一次调查。首先,我们把连队工作量和有关单位做了比较,感到,一个连队就百十号人,都很年轻,而且都是从地方挑选来的比较优秀的年青人,管理者除了班长、专业军士、排长外,还有3名连队干部。无论与农村、工厂基层的车间相比,工作量并不比上述单位大,干部配备量都不比上述单位少,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忙乱呢?我们按照柳比歇夫的时间运筹法,分工每人跟一个干部(包括排长),对他们每天的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统计,然后综合起来看它究竟是哪些问题。一个星期后算一下就看出问题来了。一是忙在上级机关政出多门上。机关部门多,综合协调能力差,几十个部门线条式地争相下达任务,使下边穷于应付。二是忙在形式主义上。连队干部大量的时间忙到了检查卫生、追求到课率。比如基础训练年年搞,本来讲课时去一个干部讲就可以了,但现在却是连队干部人人都到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