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①诸葛亮为北伐写的两篇奏表。
②前《出师表》为劝导刘禅纳忠言,用贤臣。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是层层递进的表述方式。
③后《出师表》为批驳反对出师的六个主要观点,采用的是横向展开的论述方法。
③ 能做到真、实、准、新的文章,才有影响。
【导读】
有些机关干部常向我倾诉苦恼:“为什么自己写的材料总是突不破一般化?”不少家长打听:“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文星?”“怎样写出好诗?”为此,我与大家侃大山两个多小时,主要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来写材料。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是一切文字材料的基础和灵魂
认真分析一下文字材料工作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份材料,包括一个典型、一份经验、一份文件、一个请示报告、一个研究材料、一个建议、一个指示、一个布告、一个批复,甚至一本小说、一首诗、一支歌,总而言之包括所有的文字材料,有的写出来以后影响非常之大,甚至流传千古,成为千古绝唱。有的却引不起任何反响、无声无息。如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已经流传一千多年了,现在还在流传,并且还将作为子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名句,代代流传下去。再比如,1947年我军辽东军区三纵队搞的“诉苦三查”活动的经验材料就很有影响。当时,部队接收了许多俘虏兵,怎样才能使他们很快适应人民军队的生活,提高觉悟,掉转枪口对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经过认真研究,采取了“诉苦三查”的教育方式,效果很好。这种教育方式从1947年搞起来以后,在我国流行了将近30年,几乎是年年都在用,年年觉得这个方法很管用。特别是6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内忧外患,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吃不饱饭,困难很大。但我们靠“忆苦思甜”、“诉苦三查”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大家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非常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渡过难关,赢得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进。可以说“忆苦思甜”、“诉苦三查”这一新旧对比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经历近30年而不衰,这是工作经验写得好的一个典范。
人物典型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焦裕禄、雷锋,他们已经传了十几年、几十年,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传。到今天为止,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还是值得人们称道的。还有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到现在人们还在传,我想再过几千年人们也许还会传。如祖逖和刘琨的“闻鸡起舞”、孟子母亲的“孟母择邻”、匡衡的“凿壁偷光”。这些故事已经传颂千年,家喻户晓,还在不断地流传下去。“建议”也有写得非常好的,如《谏太宗十思疏》、《谏逐客书》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范文,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引用。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在群众中流传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佳篇,可以说是代代相传。
笔下文章怎惊人(3)
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文字材料,出手后,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重视,有的甚至一出手就无声无息了。乾隆皇帝写了一万多首诗,至今很少能够流传。很多人都到过故宫,故宫的墙上写了许多《万寿无疆赋》,这是给慈禧太后祝寿时写的。仔细一看,那些赋的文字非常华丽,对句非常工整,写得也非常好,又写在墙上,那么多人到故宫去,应该说宣传面很广了,可是到现在为止,却从没有听哪个人说故宫里面的“万寿无疆赋”有哪一篇写得好。
个中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认真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文字材料影响大小的根源就在于是不是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去写的,哪个材料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哪个材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
为什么问题会对材料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这是由写东西的目的决定的。工人做工,是为了生产生活必需品;农民种田,是为了生产粮食。那么我们写材料包括写诗、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呢?也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其中包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军队问题、干部问题、国家建设问题、连队问题、战士问题、训练问题和人生观问题等等,因而一份材料只有针对问题去写,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才能有影响。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到具体写的时候,往往有许多同志就做不到,他们不是眼睛盯着问题,而是盯着刊物,盯着机关的意图,盯着首长的眼色,为了能上报、能让机关转发或得到首长的批示、赞扬而写,这样的材料往往针对性不强,不仅不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