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实现的。“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强调上下、两极的贯通和中和,强调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度”,既不偏,也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过犹不及”。事事处处追求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同时,中庸所说的“度”,除了程度上的适度,在时机上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即在此时此地合理的“度”,到了彼时彼地就不一定合适了。这种动态的“度”,使中庸思想有了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属性,中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中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中的哲学是人类生命智慧的圆通,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最高境界,更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和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
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乡土社会的循环往复,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中庸的管理不仅来自“天人合一”的天下观,也来自日常生存、生活的经验现实。'5'
中庸思想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6'中庸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和最高智慧,是智慧与美德、手段与目标的完善统一,最终“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准则和矛盾观及处理矛盾的方法论”。'7'
“中庸”的管理正确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各种辩证关系和协调发展,保持了管理系统的和谐和稳定。但不重视经济成就,缺乏进攻性、进取心,安于现状的观念也随之而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不仅是历史上管理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障碍,在今天,依然是沉重的历史包袱。'8'
和合
与西方注重矛盾两极思维的传统相比,和合思维以对立和谐与系统和谐为观测视域和理论致思,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9'它更多的是立足于有差异、有不同的情况下,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这些都是注重协调、求同存异而不强调对立的和合思维的体现,这种思维源自“天人合一”,为儒、道、佛通用。
一般说来,“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两意联用,突出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和合不是某家某派的文化精神,而是儒、道、墨、法、阴阳、释、兵、农诸子百家的普遍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便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合、人与人的和合、人自身心灵的和合,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和合。'10'
对立统一变化观
对立统一变化观或以《周易》为代表的变化观,是中国古代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周易》为代表的很多经典,如《老子》、《庄子》、《论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这一思想的论述。《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讲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为阴、阳,“四象”为春、夏、秋、冬,除了强调生生不息、万物变易外,有较明显的对立统一变化色彩。
一切事物都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动的,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如此。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周期性,从起点开始,经过一段变易又在更高层次上回到起点,形成螺旋式的循环。《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是两个大循环圈,每一个卦又是一个小循环圈。古代的天文学、农学、医学,在论述各自的理论时,也都用对立统一—循环变化这一思维方式。
与中国人不同,直线进步的进化论思维在西方人的精神传统中久已有之,上帝缔造了人类和人类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是改恶从善的历史,因此人类的历史绝不仅仅是重复,更重要的是前进,是进化。
对立统一、循环思维的产生,缘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不断循环变化的自然环境,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终而复始,循环往复;其次是人对自身的生命感悟,生命也是有周期的,生老病死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再次是社会的变迁,历朝历代都是由弱至强,盛极而衰。'11'
带有循环论色彩的变化观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开发中华民族的智力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现代科学也从中受到启示,科学史、思想史都有循环的现象。事情总是这样,在小范围内可能不是循环,但是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