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页)
度。木星像一堵遮蔽一切的暗壁;使程心又有了站在世界尽头的巨墙前的感觉。
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曹彬带着程心又游览了四座太空城。
他们首先去的是距亚洲一号最近的北美一号;那是一座纯球体形状的太空城。这种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只需在球心有一个人造太阳即可使所有地区得到相同的光照。但球体构型的缺陷也很明显;主要是不同纬度地区的重力差异较大;赤道地区重力最大;随着纬度升高重力减小;两极地区处于失重状态。这样;在不同地区居住的人必须适应不同重力下的生活。
与亚洲一号不同;小型太空飞行器可以直接从北极的入口进人太空城。太空艇进入后;程心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着自己旋转。太空艇必须自转以与城市的旋转同步。然后才能降落。
程心和曹彬乘坐高速轨道列车前往低纬度地区;速度比亚洲一号中的公路车要快许多。程心发现这里的城市建筑更密集。也更高;显示出宏伟的大都市气派。特别是在高纬度的低重力地区;建筑的高度只受球体空间的限制;在靠近两极的地区都出现了高达十千米的大厦;是球体半径的一半;其顶端距人造太阳也只有几十千米;像从地面伸向太阳的几根细长的尖刺。
北美一号建成较早球半径二十多千米;是人口最多的太空城;有两千万人居住于其中;是木星城市群落中繁华的商业中心。
在这座太空城中。程心看到了一个亚洲一号所没有的壮丽景观:赤道环海。其实;大多数太空城中都有宽度不等的环海;亚洲一号在这方面倒是一个特例。在球形或椭球形城市构型中。在重力方向上赤道是最低处;城市的水体自然集中于此。形成一个环绕城市中部的水环;成为城市的一条波光粼粼的腰带。站在海边。可以看到环海自两侧升起;从太阳后面横跨“天空”。程心和曹彬乘快艇在环海航行一周;航程六十多千米。海水来自木卫二;清澈冷冽;粼粼的波光投映到两岸的摩天楼群上。环海向木星的一侧堤坝较高。是为了防止位置维持时产生的加速使海水溢出;尽管这样;城市在进行非常规推进时还是可能导致小规模水灾。
曹彬带程心去的第三座太空城是欧洲四号。这座城市的构型是最典型的椭球形;它的特点是没有公用的人造太阳;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微型聚变太阳;这些小太阳在两三百米的高度照亮部分地面。这样做的好处是失重轴线可以充分利用;在欧洲四号的长轴线上建设了所有太空城中最高或最长的建筑物;它长四十千米;连接椭球体的南北极。本身就形成了一根长轴。由于内部处于失重状态;主要用作太空港和商业娱乐区。
欧洲四号是人口最少的太空城;仅四百五十万人;是掩体世界中最富裕的地方。程心惊奇地看到一大片在小太阳照耀下的精致别墅;每幢别墅都带有游泳池;有的甚至还有宽阔的草坪。宁静的环海点缀着片片白帆;岸边有悠闲的垂钓者。她看到一艘游艇缓缓驶过;其豪华程度较之过去的地球也毫不逊色;艇上正在举行有小乐队伴奏的酒会。。。。。。她很惊奇这样的生活居然能够搬到距地球八亿千米的木星阴影中来。
太平洋一号可以说是欧洲四号的反面。这是掩体工程最早建成的太空城;与北美一号一样是标准球体构型。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属于木星背面的城市群落。而是绕木星运行。是一颗木星的卫星。
在掩体工程的早期岁月;太平洋一号被用作上百万工程人员的居住区;随着工程的进展;又被用作施工材料的大型存储库。后来发现这座早期的实验性太空城有许多设计上的缺陷;最终被废弃了。向掩体世界的大移民结束后;太平洋一号中又开始有人居住;后来也形成了一座城市;有市政府和警察机构;但只负责维持最基本的公共设施的运转;对于城市社会基本上放任自流。太平洋一号是唯一座不需要居留权就可自由入住的城市;城中主要是失业者和流浪者;以及众多因各种原因失去社会保险的穷人。还有潦倒的艺术家;后来甚至成了一些极端政治组织的据点。
太平洋一号没有城市推进器;内部也没有人造太阳;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自转。城市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程心进入城里后;看到的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仿佛一座破旧但繁华的老城市;突然失去了地心引力;一切都飘浮在空中。太平洋一号是一座永夜之城;每座建筑都用核电池维持照明和生活;于是有了漫天的灯火。城市中的建筑大多是简易棚屋;用废弃的建筑材料做成;由于没有上下之分;一般都做成六面全有窗(也是门)的立方体;或者做成球形。后者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