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1/4 页)
第一百零二章 大婚当日
贞观九年,三月初八,艳阳高照晴,汝南公主与安平郡主同时下嫁给壮武将军——李承训,天下大脯三日。
汉代以后,儒术深入天下民心,凡事重礼,依礼,这皇帝嫁女更是繁文缛节不断,及至大婚正日,更是马虎不得。
依礼,天初刚亮昏,李承训便需着盛服,与家长到祠堂,向祖宗跪拜祭酒,告知今日要迎娶新娘,不敢忘记祖宗的恩德。
可李承训已是无父、无母、无“无祖宗”的人,因此这一礼节却是免了,但他却并不能立刻去迎亲,因为汝南公主那边却是双亲俱在,有祖宗保佑,她是要太庙敬祖的。
自有礼仪官在掐算时间,估摸着时候已到,李承训这才跨上高头大马,命仪仗队、鼓乐队在前,自己与两个十六人抬的雕龙刻凤的銮轿居中,再后是大批的礼品,再由迎亲的人员四周相随,浩浩荡荡地向宫门行去。
为了凸显排场,迎亲队伍有百人之巨,再加上随时跟在后面看热闹的百姓,这队伍简直是从东市一直到排到了皇城口儿。
皇帝因为公主大婚,全国放假三日,百姓们自是乐意,因为皇帝放假的同时,会有赏赐相随,让百姓同蘸雨露恩泽,古时称之为“大脯”。
那些一路相随,或者围观的百姓,个个笑逐颜开,欢天喜地,全都仰视着这大马上的英俊青年,自然也有一些七姑八姨在指指点点,或者一些文人武夫在谈论他的英雄事迹,当然也少不了那在人群中蹿来蹿去,时而冲到马前的小孩子。
总之,是万民欢腾,热烈空前,坐在马上的李承训,被这气氛所感染,越发地精神抖擞,热血沸腾,但他心里却是极其复杂,充斥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有些欢喜,有些好奇,有些忐忑,还有些惧怕。
驸马府到宫门的距离不远,可由于百姓的观瞻,却走了好久,直到入了皇城才好些,但皇城内也有不少无事的侍卫、宫女在远处看着这迎亲队伍,自也少不了评头论足,一片艳羡。
未嫁的公主通常是在自己母后的宫中居住,汝南公主却是母亲早逝,因此现在居住的宫中,只她一人。皇帝考虑到公主出嫁,没有母亲在侧,总觉得于礼有差,便令汝南公主来立政殿暂住,待出嫁之时,自己与皇后与她做主。
离老远,李承训便见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站在立政殿门口,连忙下马,牵马来到近前,“参见父皇。”
“快,驸马请进!”李世民满面喜色,出言招呼,并引李承训入到门内。
李承训来到大殿厅堂,向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叩拜过后,便令迪喜把随行带来大雁,放在地上。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拱手算是答礼,而后命人把大雁收好。
这时,李承训再次叩拜,而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却没有还礼,而是命公主的ru母把公主引了出来。
所有这些都是仪式的一部分,是规定的程序,叫做奠雁之礼。
之所以选择用大雁做信物,完成这个礼仪,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
二是大雁飞的时候排着行列遵守上下的规矩,前面飞的大雁叫出声后面的大雁也会回应,表示尊重礼仪。
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
时至今日,堂堂中国礼仪之邦,已经没了这种风俗,而曾经以唐为师的朝鲜,韩国等国,却依然在也袭用。
奠雁之礼结束时,李承训面色滚烫,他曾着实为此头疼来着,众所周知这大雁象征从一而终的坚贞,可他这可是同时取两个女人啊?是否要送两只大雁呢?
李世民闻之他的想法后,哈哈大笑,说他庸人自扰,礼节不可少,还是一只大雁吧,他吃点亏,送他两个公主便是。
他通红的面色还未褪去,心中扔在不停得打着鼓,不知道应对接下来的局面,是否还有出现差头,他真的十分担心。
公主出来了,但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两个一模一样的公主。
无忧是长孙皇后的干女儿,被封为安平郡主,身份比公主低了半格,因此无论是从服饰还是彩礼陪嫁上,都应该低上一个档次。
长孙皇后准备依礼办事,却被李世民给阻拦住了,他见汝南公主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