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金灿灿的‘思政殿 ’三个大字镶嵌在匾额内。
所到之处,宫娥太监全部叩拜:“参见万岁!”
正是早朝退罢的新皇李承恩。见他面无表情,缓步进入自己的御书房内,直奔上首书案子走去。
御书房室内嵌竹丝挂檐,里外隔着贴金彩绘的十二扇屏风,上面宏幅巨制绘着王维的《江山雪霁图》 一派雅逸风韵,精妙优雅。墙上挂着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卢鸿《草堂十志图》 ,金边的楠木古董架子上摆满了玉器古玩,琳琅满目。
一张金丝楠木矮腿四角长方形书案子放于书房的正上方。尤为惹眼的是矮腿书案子后侧的一个巨大的楠木书架子,一排排摆满了四书五经、秦皇汉武等一些前朝百代,治国经纶的书籍文典。
整个御书房的摆设优雅别致;书香四溢。阳光透过云层洒下,从书房的天窗里直透而入,将御书房照得亮堂堂的。
“梁公公,将今日所有关于河南道灾情的奏折给朕挑选出来。”
大胜国 分天下为 十五个道,三百个州,每道下设若干州。河南道,为大胜国的一个道,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河南省全境,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
辖下有一府、二十九州,共一百二十六县。一府二十九州分别为:河南府、虢州、 陕州、汝州、郑州、滑州、汴州等等。
自去年秋天,河南道中东部地区就已经爆发了的大旱灾情,至今整整一年有余。 先皇耽于声色,将所有赈灾事宜一并托付任辅国和河南道大行台(河南道的最高行政长官)孔尚书 ——孔凝烟的爹爹,李承恩的亲姨夫。
所谓大行台,是大胜国中央派至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河南道,经略河南地区。
白玉花薰中青烟淡淡,一屋子的桂子清香。李承恩一边翻阅奏章,案几之后,宽大的奏折,挡住了他整张脸。
阅的是沂州令郭天仁的奏章:今秋粮食,除胶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百姓们流离失所,遍地饿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肉相食的惨景。
如今乡下土地龟裂,灌溉措施却跟不上,眼见就要错过秋播,却不见朝廷拨来的赈灾银款。作为沂州百姓父母官,郭天仁锥心泣血,为不能拯救父老乡亲羞愤不已,表示交出官印,与父老乡亲共甘苦。
看着看着,他那深沉眼眸有微变色, 放下奏章,拿起右侧的御用紫霜毫在奏章旁边作了一番批注 。 秋风呼呼作响,糊着上好杭州窗纸的大窗户,透不进半点风,却是自殿门漏进来的风丝儿,将案上摆着的官员名册吹得簌簌作响。
又翻了几分奏章,竟然都是参奏孔尚书和当朝任太后的亲哥哥李承恩亲舅舅任辅国的折子。不由大发雷霆。
“自先皇至今已经拨出五笔抗旱打井专用资金,共计纹银二十万两,都给朕用做什么了! ”
眉宇间隐含着深深的忧思 ,这个样子,全没了先前的稚嫩多情。宛然不似在众人面前 展现的那个刚刚登基的新、任人摆布的儿皇帝。
一旁的梁公公小心翼翼,又将另外几个奏折呈了上去:“圣上息怒,且再看。”
打开奏折,却是河南道的一些要职官员的左仆射和司徒的奏章,这些奏折上面词藻多用一些华丽词藻粉饰太平,夸夸其谈,吹嘘在新皇的柔政下,灾民们群策群力。抗旱保苗,刚结束的秋收,粮食丰产,国泰民安
两个版本的奏折,所描述的截然不同的内容;却都来自于灾区,李承恩不禁愤恨的怒吼了一声:“孔尚书!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欺上瞒下 !谎报灾情!”言罢,狠狠地将手上的奏折甩了出去。“砰”的一声正好砸在了梁公公的脚面子上。
“太后驾到!”外面一声响亮的传报。每次太后突然莅临,小太监都是格外卖力,声音特别洪亮。
梁公公连忙将脚下的奏折拾起来揣在怀里。 李承恩眼里掠过一丝憎愤。
书桌左上侧,方才摆放了一杯热气袅袅的乌龙茶;满满的一杯,放在那里;李承恩碰都不曾碰过。听到传报母后莅临,李承恩下意识地用力抓握着杯盏,仿佛要将它捏碎一般。
“哎呦,谁惹得我的皇儿动如此大的肝火!”任太后头上别着内命妇最高级别的十二支金花树,身穿一袭明黄色的绣着百鸟朝凤的石榴裙,上面一件大红长袖加厚缎子的衫衣,足踏风头上翘的如意屐,在李嬷嬷和一个小宫女的搀扶下,从容迈进大殿 。
“母后有事尽可吩咐下人传话,児臣过去就是,何必亲自劳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