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我交给师母了。”
黄钺接着往外走。走了几步,见小秦还跟在身后,就问:“你找我还有别的事吗?”
小秦吞吞吐吐地说:“我想看看您还有什么要我去做的事。”
黄钺说:“正好,我这儿有一篇论文找不到作者,你帮着找找吧。”
小秦问:“什么论文?”
黄钺说:“题目是《〈山海经〉里的日文词汇考辨》。”
小秦的脸上掠过了一丝惊喜的表情,问:“您觉得这个发现很重要吗?”
黄钺说:“它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有可能会拓宽《山海经》研究的路子,形成一系列有突破性的成果。”
小秦说:“好的,我马上帮您去查,她留下什么线索了吗?”
黄钺说:“只有一个邮箱。”
小秦说:“没关系,您告诉我邮箱地址,我上网查查。”
黄钺说:“你抓紧去查吧,我想邀请他参加研讨会。”
小秦说:“您放心,我一定帮您查到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人情
黄钺回到家里,马上问妻子:“出版社的信呢?”
妻子说:“放你写字台上了。”
黄钺立刻进了书房,从写字台上拿起那封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他在出版社当编辑的一个同学来的。这个同学和他是一个系同一届但不是同一个专业,因为上大学时经常在一起上大课,又住在一层学生宿舍楼里,所以很熟。信的内容是告诉黄钺,他的第三本学术著作《〈山海经〉探秘》已列入出版计划,要他速去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而且告诉他,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就是这个同学。
看了信,黄钺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他立即对妻子说:“我去出版社一趟,中午不回来吃饭了。”
妻子马上从钱包里拿出200元钱交给黄钺,说:“你带上点钱,中午请你同学吃个饭,感谢一下,他可帮了你不少忙啊!”
黄钺说:“我们俩是什么关系?还用我请他吃饭?我去了,肯定是他请我,他是地主啊!”
妻子责怪地瞪了他一眼,说:“你呀,什么时候能懂点人情世故啊?”
黄钺说:“我就是我,我行我素。”
妻子摇摇头,不再说什么,只是嘱咐他:“骑车慢点,少喝点酒。”
黄钺答应一声,出门骑上自行车,去了出版社。
这家出版社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知名出版社,以出版高水平的文史类书籍而享誉学林。能在这家出版社出书,是每一个学者的心愿。黄钺的书也是第一次被这家出版社接受,他感到十分荣幸。
原来这家出版社位于闹市区,后来在郊区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座大楼。办公面积是扩大了不少,但交通却不是很方便,黄钺从学校骑了一个多小时车,才来到这家出版社。好在他的同学早已在办公室等候,很快带着他签完合同,时间已是中午,同学硬把他拉到出版社附近的一家小饭馆,执意要请他吃饭。黄钺客气了一下,也就接受了。因为他觉得两个大男人,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拉拉扯扯,实在有碍观瞻。
吃着饭,自然就谈到了黄钺负责审稿的这次研讨会,那个同学告诉他,出版社准备将这次研讨会的论文择优汇集成书,责任编辑仍是这个同学。黄钺感到很高兴。
临分手的时候,那个同学从皮包里拿出厚厚一迭文稿,说那是他最近写好的一篇有关《山海经》研究的论文,并谦虚地请求黄钺斧正。黄钺答应看完后给他答复。
黄钺满心欢喜地回到家,刚要坐下来看那个同学写的论文,妻子走进他的书房,又递给他厚厚的一摞文稿,说是父亲上午亲自送来的一篇论文,作者是父亲的一个好朋友,本来是教高能物理的,退休后突然对《山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钻就是几年,现在居然有了重大的发现。听说华夏大学要开《山海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审读论文的又是老友的女婿,特地撰写了一篇论文,请老友代为转交。
黄钺接过论文,看了看标题,原来是《〈山海经〉是一部世界地理古籍》,粗粗翻看了一下,发现论据十分薄弱,论证过程又很不专业,就随手扔到了一边,转而翻开那个同学的论文,细细阅读起来。
读完论文,黄钺不禁伸了个懒腰,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
这个同学的论文比那位老者的论文虽然写得专业得多,但也只是各方资料的萃集,本身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点,学术价值不高,黄钺琢磨着是不是应该给那个同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