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4/4 页)
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端。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这一百年来,仅仅是上海一地就先后出现了数百种报纸,更别说其他地区了。有的报纸很快消失,有的报纸一直延续至今。
光是搜集资料就要耗费数年的时间,还要从中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分门别类。
而且,中国的新闻行业牵涉到国家的变迁,政治的博弈,还有外国势力的插手。
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
想要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不只是耗费时间的问题,还需要有这个能力和学识,否则弄不出像样的东西来。
不过林子轩没有打消妹妹的积极性。能够让她有点事情做也好,家里会安宁很多。
他把妹妹介绍给了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的会长戈公震。
戈公震是上海著名的报人和记者,在新闻行业颇有声望,出生于1890年。江苏东台人。
他在1913年来到上海。先是在书局做学徒,后来成为《时报》的总编辑。
1921年,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成立,戈公震是首位会长。
此人对于新闻行业的历史知之甚详,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讲授新闻学。
不要奇怪这些大学的名字,它们大多是民办学校,说难听点就是野鸡大学。
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很难得到国外大学的认可,不像是清华和北大那样具有知名度。
这个时候。戈公震花费数年之功编写完成了《中国报学史》,较为全面的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可谓是一部难得的学术著作。
这让林晓玲极为郁闷,原本自己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人家已经做完了。
戈公震非常大方,他把还没有出版的书稿给林晓玲观看,希望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高才生能够提提意见。
在中国的留学生里,学习新闻专业的并不多见。
林晓玲看完之后,结合她在西方学到的新闻理论,还真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中国报学史》史料丰富,却不够系统,研究的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理论性的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