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
吕惠卿以点头为意,略表赞同章惇、曾布所言之后,一直沉默着。尽管王安石几次以目光催促他细说明说,他都装着视而不见,似乎在有意延长沉默的时间,让王安石细细品味这“匡正缺失”将会产生的苦果。他与王安石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作风。
王安石是个文人,品性中有着诗人的气质,易于冲动,有时又表现得十分脆弱,对人间是非曲直的衡量,往往带有浪漫色彩。美、善的事能够使他流泪高歌,丑、恶的事能够使他流泪咬牙。他是一个感情丰富而好恶鲜明的人,所以也是个什么都刻在脑门上的人。
吕惠卿从官场的底层一步步走向权力高层,冷酷、果敢、务实是他的心性。思虑缜密、深藏不露、极会把握时机是他的风格。他的心中也有善、恶,美、丑之分,但决不会为善、恶、美、丑所左右。在他冷静的头脑里,根本不存在“匡正缺失”这个概念。他鄙视“匡正缺失”这个字眼,他认为“匡正缺失”无异自我绞杀。历代有作为的帝王,不都是自始至终的“英明天纵”,有谁公开干过这“匡正缺失”的勾当呢!他比王安石看得明白,现时的任何一点退却,都可能导致“变法”的夭折。他比王安石看得清楚,在朝廷重臣、谏官御史被贬被逐的今天,能够影响皇帝的力量,只有司马光和苏轼二人。苏轼已接替了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在文人汇集的京都,可以掀起舆论大波,造成一股反对“变法”的强劲风浪。加之他在诗词传统上的大胆突破和先前在策论政见上的激进主张,曾在朝臣面前呈现出的“变法”派色彩,不比王安石淡多少。司马光呢?是三朝声誉卓著的良臣,又是皇上的老师和顾问,是朝臣忠贞稳健的化身,在皇上心目中,是任何纷乱中稳定大局的中柱人物,是时刻取代王安石的最佳人选。这两股力量合流,皇上随时都可能来一次另样的“改弦更张”。这两个人物不离开京都,“变法”的险情则时时存在。
吕惠卿冷眼打量着陷于困惑和慌乱的王安石,不动声色地已开始策划搬动最后的两块绊脚石了。
在书房陷入沉闷时,王雱走进来,向父亲禀报,京东转运使王广渊来访,说有急事请见。
王安石听到王广渊这个名字,似觉陌生,思量片刻,陡地眉头一展,想起此人了,立即吩咐王雱:“快请进来,我正好有话问他!”
王广渊,时年四十三岁,原是三司户部判官,后在集贤院任职,皇帝赵顼即位后,出知齐州。王安石“变法”开始,王广渊投书王安石府邸,极表拥护欢跃之心,被王安石提升为京东路转运史,管理京东路常平广惠仓兼管农田水利等事务。此人性机敏,能言善解,与吕惠卿混得也熟。在王安石“变法”以来的九个月中,他曾两次偶然地出现于王安石面前,左右了“变法”的进程:三个月前,在《青苗法》条款的制定中,苏辙与吕惠卿因意见相左而发生争执,上诉于王安石,王安石赞同苏辙的意见,决定暂缓《青苗法》出台,以俟准备工作更臻完善。就在这个当口,王广渊出现了,亲自向王安石陈述了京东路黎庶渴望“青苗法”早日推行之状,并主动要求在京东路试行,使得王安石于一夜之间改变了态度,决定尽早推行“青苗法”,从而加速了苏辙的遭贬。
一个月前,在“青苗法”的推行中,许多州府的官员,如河北转运使刘库等,对青苗贷款持审慎态度,听任百姓自愿,不作宣传,使青苗贷款受阻。王安石得到奏报,心里十分焦灼。就在此时,王广渊又来到京都,亲自向王安石请求增拨青苗贷款五十万银两,以满足京东路黎庶踊跃贷款之需。苦汤之中,突然投下一枚甜果子。王安石立即将“青苗法”又推向河北路和淮南路,引得南北响应,捷报频传进京。从此王广渊这个名字就在王安石心中有了影子。
今天,当王安石再次陷入迷惘之时,这个小人物又出现了。
王广渊走进书房。
此君体魄墩实,风度英俊潇洒。面对执政王安石与吕惠卿、曾布、章惇等朝廷重臣,镇定自若,毫无畏怯慌乱之色。在与王安石口角生风的答对中,他谈论了京东路各县推行‘青苗法’的盛况。他说:密州、沂州地区的青苗贷款是二十天内完成的,黎庶初有疑虑,经州、县官员宣讲圣上之德和新法之便,黎庶始明其利益,踊跃请贷,曾出现黎庶给州府送匾颂德之事。登州、潍州、淄州地区,民贫钱缺,青苗贷款更符民需,故半个月内,请贷成风,多予者欢欣鼓舞,少予者其情秧秧,有的村落,黎庶自娱搭台唱戏,男歌女舞,情状喜人。王广渊最后说,“京东路青苗贷款六十万两,年底除收回本钱外,可获利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