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页)
刘邦病重时,吕后已独揽大权,并阻止任何臣属与刘邦见面。
四月中旬,刘邦去世于长乐宫,吕后不敢发丧,因此与她最信任的幕僚,也是早年便开始侍奉他的沛县故友市食其商量:
“请将和皇上原都是同事,如今北面称臣,心里常有不平。而太子继位后,年纪又太轻,支持度一定不高,可能会造成天下的不安啊!”
审食其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召集亲吕后派的党人来互相研究。
一向较支持吕后的军团将领郦商,不久便接到刘邦去世以及吕后有意整肃诸将领的消息。
郦商立刻往见审食其,并表示:
“我知道皇上已去世,如今秘不发丧,是吕后有意诛杀忠诚度不足的诸位将领,如此天下必乱矣!”
“目前陈平和灌婴在荥阳有十万守军,樊哙和周勃在北方燕、代之地有20万远征军。他们听闻皇上去世、吕后欲诛杀诸将,必率军还朝攻打关中,诸大臣再由内部响应,诸侯们各拥地造反,汉王朝立刻将分崩离析的。”
审食其立刻将郦商的看法转告吕后,吕后才正式宣布刘邦死讯,并大赦天下,以令众将领及诸侯们放心。
卢绾原本便无造反之意,因此和数千骑一直驻营于塞下,等待刘邦病愈后,便亲自上京谢罪。
但他一接获刘邦去世、吕后专政的消息时,便死了这条心,在面向京师哭祭后,即逃亡到塞外投奔匈奴去了。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长庶子刘肥,母氏不明,是刘邦布衣时代和未有名份妻子所生,现为齐王。次子也就是嫡长子刘盈,吕后所生,继位为皇帝,谥惠帝。次嫡子刘如意,戚夫人生,现为赵王。再次为庶子刘恒,薄夫人生,现为代王,即日后的汉文帝。再次为刘恢,现为梁王,日后徙为赵王。再次为刘友,后也晋封为赵王。再次为淮南王刘长。最小为燕王刘建。
群臣以刘邦起于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功最高,而谥为汉太祖,尊号为高皇帝,世称之汉高祖。
编年史《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在对刘邦作盖棺论定的评估中表示:
“汉高祖刘邦本人不修文学,但个性豁达、敏锐、好智谋,能倾听别人意见。他不讲排场,对卑贱职位者颇亲切,自监门、戍卒,无不见之如旧。初入关中时,曾与父老约法三章,以最简约、宽容的法律来作统辖。”
“天下既定后,他命令萧何整理修改秦法,制定律令九章,由张良、韩信修军法,张苍定历数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又与功臣们刑白马盟誓,作以丹书及铁契,藏之于石室、金匮、宗庙中,虽然政权结构尚称粗浅,但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形下,其眼光和规模仍称得上相当地宏远……”
和秦国因急于中央集权而形成贫血症的混乱后果,以及项羽只求称霸为军事盟主的规划方法完全不同,刘邦在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上,倒颇能很有耐心地让其各自去调整和发展,他做得虽不算很成功,但的确也是没有办法中的最好办法了。
汤恩比称刘邦是可与凯撒并列齐名的伟大政治家,也有他的道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北,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最低下的地方,才是众水汇流之所在。懂得这自然道理的人,才可治国管理天下。
因此,治理大国,如同居在最低下的下流,是天下最柔弱的,才能以谦下为怀,成为天下人交汇之处。
雌性的动物,就由于安静卑下,所以能够吸引雄性动物,这种道理值得管理者慎思。
所以大国如能对小国谦下有礼,自然就会取得小国的信任,甘心归服之。小国如能对大国谦下有礼,也才能取得大国的尊敬,以平等对待之。
故或谦下以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谦下以取得大国的尊敬。大国不过要兼容并蓄小国,小国则求能容纳于大国,大国或小国,只要能得其所欲,以谦下为怀,则天下和平,众人归心。
不过,最重要的关键却是在大国,因为大国的谦下,才能让天下归心。
的确,最有权贵的人,经常不是、也不应该是最自由的人、刘邦在沛公和汉王时代,虽被项羽打得团团转,但对事情的决策空间,反而比当皇帝时要大得多。
韩信、彭越惨死,刘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