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肚子的中年人和一个二十多岁的水伙子。中年人继续说:“是这样的,你男人的确是被我们单位的车挂了一下,没想到人就这么没了。”是啊,没想到啊,人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没了。
看他们母子不说话,他干咳一声,又说:“是这样,事呢已经出下了,咱谁也没有回天之力不是?咱今晚先把你男人拉回去,人死了,就得入土为安,这是自古遗留下来的,至于身后事,咱们再协商,再讨论,再研究。”
只能这样了吧,不然能怎样?
人活着,在某些时候就是这样脆弱,就是这样没的轻巧。事已经出了,出了也就出了,谁也不能回天。但如果真能回天呢?那样贾志伟他们一家人还是一家人,他们还可以围着暖融融的火炉讲故事;还可以一起围着饭桌吃可口的饭菜;还可以一起感受这世界的一切苦难与快乐。可是现在,你们只是轻轻挂了一下,贾志伟一家的世界就坍塌了,废墟之下覆盖的伤痛只有他们自己艰苦地承受,因为你们是没有回天之力的。
贾志伟父亲的葬礼办的既隆重又热闹。因为有县里单位给出钱,所以村民们就敞开了用度,纸扎是最好的:花圈有上百个,房院一大套,小厮丫环成对成对,高大威猛的打道鬼,安详慈悲的观音菩萨,金碧辉煌的摇钱树,金光四射的聚宝盆,这些纸扎的东西,栩栩如生,彰显着农村人对美好生活里所有渴慕与欲求。布幔是最多的,成匹的布一条一条展开着、悬挂着,这是富足的标志还是贫穷的标志?没人去想,只有人兴高采烈地指点着,观看着。酒席上的菜是最多的,烤的吱吱冒油的鸡,蒸的熟烂喷香的鸭,炸的通体焦黄的鱼,咕嘟嘟往外冒着诱人香味的猪羊肉,都是用大碗大盘盛放的,农村人关于吃的想象力全都摆放在桌面上。打杂办事的人是最多的,盘炉子的,挑水的,洗盘子的,端菜的,村里的人几乎全来了,他们个个脸放红光,个个摩拳擦掌,就像参加的是一场喜庆的宴会。就连叫花子来的也是最多的。
葬礼上请了三帮鼓乐。贾志伟父亲葬礼上的三帮鼓乐打起了擂台,谁都不服谁,都拿出了看家本领。这边的大戏刚刚吹完,那边的棒子鼓就开始了吹奏,那时村民们娱乐节目少,遇到这样难得的热闹,几乎倾巢出动,都来围着鼓班听大戏,连十里八村的人也都赶来了,叫好声和鼓掌声惊天动地。酒席上的烟是平时难得抽到的红塔山,酒是纯粮的古井贡,贾志伟的亲戚们同村们个个都乐的眉梢见喜,个个都吃的油嘴汪汪,个个都喝的红霞扑面。
贾志伟的父亲,老实巴交沉默寡言了一辈子的父亲,用他的死为村民们换来一个农闲时的狂欢节,换来了一场热热闹闹有声有色的饕餮大餐。他的父亲活着是一场悲剧,死去却不见得不是一场喜剧,喜与悲之间就隔着一层油着红漆的棺材板。?
第四章一个好姑娘
?父亲下葬了。
那一天残阳如血,朔风阵阵,贾志伟在寒风里战栗着,用抖的不能控制的双手为父亲的坟墓一锹一锹添土。不远处的大山在天际边画着深邃的黛色弧线,蓄含了万年不化的哀婉与悲苦。那些山脚下的树,飘落了最后一片焦枯的叶子,用光秃秃的枝干直指苍天。坟茔里的两棵站立了百年的苍松被寒风梳理着,唱响了最哀伤与悲泣的挽歌。被扬起的黄土在坟盘里四处盘旋,活了一般疯狂掀弄每一个人的头发与衣袂。贾志伟父亲终于由活生生的一个人变成一个耸起的墓锥,这一幕刻刀一样刻在的心里,永不磨灭。
一场痛哭!贾志伟看着他的母亲哭的肝肠寸断。他也再哭,是那种没有声音的哭。这种苦很费力气,贾志伟感到了来自身体里的震颤。
日薄西山的时候,母亲拉着贾志伟走了。贾志伟回头看去,父亲孤寂的坟头上,只留下插在他墓锥上的引魂幡,在肃杀苍莽的大地间招摇着、舞动着。
以后的日子里,贾志伟和母亲陷入在等待赔偿的困境里,那个单位答应给的赔偿金迟迟不到位,而贾志伟和母亲每一天打开门的七件事,都在焦渴的等待着钱的滋润。母亲领着贾志伟多次去找撞死父亲的单位,肇事司机就是那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总是在贾志伟和母亲进去找领导时躲出去。他脸上自始自终都没有丝毫歉意,无力回天成为他理直气壮的根据,轻轻挂了一下是他的至理名言,他单位的领导也从来没说过他们撞死人不对的话,他们共同以为赔给钱就不用说对不起。
对不起,只有三个字,但字字千钧,对于贾志伟母亲,对于贾志伟,说出着三个字,就是一种救赎,只要他们能听到这三个字,再大的困难在他们目前都不是困难,身为农村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