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2/4 页)
行大量计算。总之,这种“想象”和浪漫主义诗人倡导的“想象”南辕北辙。
不过,科幻文学创作在题材方面所使用的思维,并不是一般的思维概念,而是其中的一类: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例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151页。)
其次,科幻小说在细节上的“想象”,是心理学中讲的“创造想象”。一个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79页。)不过这后面要加上一个限制,就是其想象结果必须是超现实的。因为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与真实生活也不会完全对号,也是创造想象的结果。只有纯粹的回忆录,或者新闻采访、法庭辩论等,才是“再造想象”的运用。
当然,文学理论不是心理学理论。一个词汇在文学理论中的含义,也不同于其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所以,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我们似乎可以确定一下,它的想象力,是指其中的超现实部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在四卷《科幻文学的艺术规律》中关于“超现实描写”的部分,已经作了讨论。
在六七十年代,前苏联科幻界曾经研究过一个今天看来比较奇特的问题:为什么西方科幻作品中的故事离现实比较远,而前苏联科幻作品中的故事离现实比较近。在本书中,笔者将其定义为想象空间问题。
想象空间,指故事背景与作者所处现实的距离。它不仅仅是科幻文学一家的问题,似乎是所有小说都遇到的基本问题。现实题材小说的想象空间就小。那些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现实小说的想象空间最小。将背景抽象设置为“A省”、“B市”之类的现实小说,想象空间就大一些。到了科幻小说,想象空间更大了。而越是离现实较远的科幻小说,想象空间就越大。
武侠小说也有想象空间的问题。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武侠作家的笔会,与他们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武侠小说喜欢写古代?而没有多少人尝试着写现代背景的武侠小说。一位对武侠小说如数家珍,堪称武侠辞典的作者告诉我,写现代背景,无法构造“江湖体系”,那正是武侠小说的精粹。
从这点上讲,喜欢写遥远未来的科幻小说,和喜欢写遥远过去的武侠小说,其实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开拓想象空间。
从西方流行的奇幻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想象空间的要素。这个门类最拨尖的一批作品,都是“架空历史小说”,它们的背景发生在几乎不存在于地球上的某个大陆里,并且是遥远的中世纪。这也是想象空间的设定。
想象空间是由某一篇科幻小说的题材决定的。作者决定写十年后的事情,那么就和写一千年后的事情,处在不同的想象空间里。也必须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想象空间只能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并不能单独决定想象结果的优劣。都是写遥远的星际故事,《银河英雄传说》和《基地三部曲》的成就,显然不是一般同类题材作品能及。而《侏罗纪公园》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的哥斯达黎加,但它却给了我们充分的奇异感受。
想象素材则是作者想象力加工的对象。作者不可能凭空地在他设定的想象空间里构造新世界,那里面的人物、情节、事件、器物、文字、规章制度,等等,都要借鉴真实生活。这些被借鉴的素材是真实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和现实题材作品所需要的素材是同一些客观对象,只不过在幻想小说里被用作想象的对象。
想象素材来源于现实,所以和想象空间成为完全相反的因素:想象空间越大,允许使用的想象素材越少。同是金庸的作品,《鹿鼎记》的想象空间就比《笑傲江湖》小,而想象素材则多于后者。
所以,作者在决定一部科幻小说的题材时,实际上是在作不能兼得的两难选择。
在想象空间中运用想象素材,最后得到的是想象程度,也就是小说本文呈现给我们的对现实环境的突破程度。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公式:
想象程度=想象力X想象空间X想象素材。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再有想象力的作家,如果给他一个缺乏想象空间的题材,他必须付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