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3/4 页)
下,二战以后,德国(包括前西德)科幻片却被扫到角落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令人婉惜。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二章:在美国形成规模
第二章前言
第一节:早期美国科幻电影
第二节:形成体系与规模
第二章前言
翻开报纸,经常会看到感慨外国科幻片之豪华的文字。其实,所谓“外国科幻片”是不确的。被人们谈论的,只不过是美国科幻片。更确切地说,是最近几年上演的美国科幻大片。|Qī…shu…ωang|
尽管美国的科幻小说在全世界已经堪称主流。但美国在科幻电影方面的优势,远比它在科幻小说方面的优势更大。在科幻小说领域,世界各国作家作品加在一起,可以凑上半壁江山。而在科幻电影领域,世界各国科幻片都是美国的学徒。
可以请本卷的读者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不管是第三世界的巴西、印度、墨西哥,或者曾经的世界大国前苏联,或者今天的俄罗斯,还是和美国同属发达国家阵营的日本、英国和德国,你曾经看到过他们的科幻片吗?如果看过,加在一起能超过十部吗?
美国科幻片的一枝独秀,一方面体现了电影的工业化特征。小说创作毕竟是手工作坊。一个作家有天赋,再加上勤奋,象莱姆那样,尽管生活在小语种国家里,也可以享有世界声誉。但影视作品要有一整套创作、发行机制才能够与观众见面。“科幻小国”里可能有不少人产生过天才的构思,但这些灵感都只能放到抽屉里。不唯中国如此。
另一方面,这也是影视工业国际分工的结果。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各国纷纷拆掉意识形态壁垒,导致影视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对于类型片来说,各国优势自然不同。象印度的歌舞片、中国的武侠片、日本的卡通片,都是各国的优势片种。科幻片就是美国的优势片种。
本卷二、三两章,主要介绍美国科幻片形成如此优势的历程。二战以前的美国科幻片归于早期美国科幻电影。到了二战以后,美国科幻片逐渐形成体系与规模
第一节:早期美国科幻电影
二战以前,科幻片便在美国大量涌现。不过,那时候的美国科幻片和今天的香港科幻片差不多,都是只拥有某些科幻元素的电影。本质上是恐怖片或者悬念片。
当时,电影特技手段贫乏。仅有化妆术比较成熟。于是,象《隐身人》《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等原创便被反复改编。因为它们都可以靠化妆来讲述基本的科幻构思。而且,这些十九世纪的小说也给了美国电影人以艺术上的基础。当时,电影仍然没有摆脱小说和戏剧绝定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新一代美国本土科幻作家已经产生。但是,象阿西莫夫、海因来因、范沃格特这些人,都还只在科幻的小圈子里有影响。科幻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便在未被好莱坞所认识的情况下发展起来。可以说,科幻小说被搬上银幕,平均起来总要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差距。比如,这几年里,菲利普迪克的原作被大量搬上银幕,而他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去世了。(这种不同步和今天中国科幻圈的情况十分相似。中国科幻作家已经完成了不少佳作。但中国影视界要认识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恐怕还要一段时间才行。)
《金刚》是美国科幻原创上不多的成功例子。白人世界知道有大猩猩这种动物存在,还是这几百年的事。这种臂力巨大,与人逼似的动物,给了恐怖电影极好的灵感。那时候,好莱坞拍摄了许多大猩猩袭击城市的电影。而《金刚》把大猩猩放大到几层楼高,显然远远超越了生物学现实。“金刚”在帝国大厦顶端与双翼飞机格斗的场面,成了科幻电影的经典画面。
有一则信息可以作为花絮录于此节。当时,身为演员的里根曾经主演过一部科幻片,名叫《空中奇案》。片中,美国人发明了“惰情发射器”,可以放射某种射线,令敌方的远程武器失效。外国间谍图谋盗窃,被里根主演的美国特工阻止。这是一部由二流演员主演的二流电影,资料已很难收集。(资料来源,《经济观察报》2004、6、14、55版)
第二节:形成体系与规模
二战以后,科幻电影开始复苏。大量科幻经典的再拍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力量。这其中,完成于1953年的《星际战争》成为影响最大的一部。这部影片改编于威尔斯的《两个星球的战争》,除了将背景由英国改为美国外,也根据将近半个世纪的科技发展改变或添加了一些内容。不过情节整体上延续了原来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