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第1/4 页)
“是啊,海外有岛,很大,能活民几千万,其人生来矮小,且欺软怕硬。前唐的时候,我天朝国力强盛,那个国家就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进中原来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在唐朝,很多倭人还入朝做了官。”赫舍里娓娓道来。
孩子们听得入了神,语婷第一个忍不住发问:“那里的人是不是有鼻子眼睛?”“有啊?除了身高比我们矮点儿之外,外表都和我们一样,就连他们的文字,也是用汉字改良的。”赫舍里耐心解释着。
“他们和我们,只有一点不一样。他们啊,都是些没有良心的人,尤其是对外族人。”赫舍里叹了一口气,唐朝的时候,是我们比他们强,不管是武力方面还是文化方面。所以,他们才卑躬屈膝地向我们求指导。
可是,到了后来,也就是前明的时候,他们趁着前明朝廷重文轻武,不注重边防的契机,在我边境海岸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累累血债,与我们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梁子。”
随着赫舍里语气的改变,孩子们小小的眉头也皱起来了。太严重的事情他们听不懂也接受不了,但是在这个是非观还很薄弱的年纪,她必须要把正确的判断明确地告诉他们。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在很多问题上,自认为通融一下,迁就一下就能相安无事。殊不知这样的通融和迁就,会成为野心家滋长坏心眼的温床。“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厚颜无耻,前倨后恭的。”赫舍里最后总结道。
“原来,他们是坏人。”语嫣若有所思。承瑞却听出了不同的意思:“皇额娘,您是不是想说,就算现在看是好人,也许他们的儿子孙子重孙子什么的,就变成坏人了?儿子觉得钦天监的师傅都是好人。”
“他们当然都是好人,因为他们有求于我们,所以才会诚心诚意为我们所用。”赫舍里闭了闭眼。承瑞的话提醒了她。让她想起了一些血淋淋的现实。
是啊,钦天监的洋人们都是好人,他们任劳任怨,他们默默无闻,他们忍辱负重,他们智慧卓绝,好像把所有美丽的形容词放到他们身上也不足为过。但是,请不要忘记,近代有个非常憋屈的事情叫做八国联军进北平。
“说到这儿,我倒是想起了一个故事。赫舍里从床上爬了起来:“这样说话是挺费事的,来人,把幔帐收拢了,扶我起来。”
连璧和几个宫女立刻过来,收起幔帐,并且给她垫高了枕头,让她靠得舒服点儿。孩子们第一次见到病中的母亲,有些不能适应她“柔弱”的摸样:“皇额娘,您好些了么?语嫣乖巧地凑上几步。
承琬最小,也最没心没肺,见到幔帐拉开,额娘坐在床上,立刻扑上去要抱抱却被承瑞拦住了:“皇额娘病了,抱不动你。哥哥抱。”
说着勉力把他从地上提了起来,却是怎么也抱不上身。赫舍里见状轻斥了一声:“小五别闹,下来去姐姐那儿坐着!”
承琬扁扁嘴,双脚落地。连璧给在她床前不远的位置,给承瑞搬了个座位:“瑞儿,南书房的师傅有没有教你读《史记》《左传》之类的书?”
“还没有,师傅们说,要先知礼仪,而后才能明事理。师傅们给儿子讲《论语》《孝经》和《弟子规》”说到这个,承瑞有些郁闷,虽说《论语》也能引申出许多野史故事,但似乎这些故事从师傅嘴里说出来,总那么乏味。
反而钦天监的夷人师傅们,说起他们家乡的故事,总是那么引人入胜。不过,一定不能让皇额娘看出来他不喜欢学习那些,不然,她一定会生气。
事实上,赫舍里的确生气了。倒不是生承瑞的气,而是气那些老学究要把儿子教成书呆子。
没错,承瑞学的,是国学经典,渗透了上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但承瑞只是个十多岁的娃娃,这些东西哪怕是嚼碎了讲给他听,他也不一定有兴趣。更不要说古人读书向来是囫囵吞枣的。
不过,转念再一想,承瑞的条件比当年他爹可差了一截儿,他爹是皇帝,想学什么自己和师傅说,师傅就会教他。但承瑞不同,如果她也像当年撺掇玄烨一样撺掇承瑞,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于是,她就把这个念头掐灭了,反而微笑道:“嗯,那些都是最基础的,你皇阿玛十一二岁偷偷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还金榜题名了。他就是从小背书,把四书五经全都吃透了的。”
玄烨十一岁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那叫一个勤奋啊。一转眼,他儿子都十一岁了。想到这里,赫舍里的眼神里流露出追忆。当年的他们,在乾清宫里一起生活,年幼的他时时想着黏在她身边,一有什么事就喊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