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并借我的笔在上面写了一行藏文,然后写了两行汉文“破除迷信 弘扬佛法”,落款“拉萨大昭寺”,书名为《西藏的观世音》。这本书是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记载了大悲观世音的弟子化身的猕猴禅师与岩罗刹女结合成为西藏先民的神秘历史,以及观世音化身西藏王松赞干布在西藏破除蒙昧、弘扬佛法的传奇经历……生动描述了举世闻名的拉萨幻显神殿——大昭寺修建之神奇经历;揭开了世人争相朝拜拉萨的秘密”。我如获至宝,不停地言谢,竟然忘了问小喇嘛的大名。等想再问,他已转身消失在寺庙间——好在我有与他的合影。与担任解说的小喇嘛合影 2005年6月23日摄151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之十二藏区“普陀山”——布达拉宫方 提起西藏,相信绝大多数人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形象,就是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名片,布达拉宫是当之无愧的。布达拉宫坐落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在拉萨河谷,金顶红白墙的布达拉宫是最雄伟壮观、引人注目的。布达拉宫,是藏语从梵语“普陀洛伽”的音译,意为“普陀山”。藏传佛教认为西藏是观世音菩萨化行的净土,不同时代有不同化身,松赞干布就是观世音化身,历代*喇嘛都是观世音菩萨在西藏的现世化身,布达拉宫则是观世音菩萨在人世间寓居之所。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30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为王宫,作为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遭冷落。公元1642年,五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教合一地方政权,拉萨再度成为西藏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的中心。五世*喇嘛于1645年决定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将行政办公地由哲蚌寺移至白宫。布达拉宫从此成为历代*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及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五世*喇嘛圆寂后,公元1690年至1694年,修建了以五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建筑群。十三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顶层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灵塔殿建于红宫西侧,并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至此形成布达拉宫现在的规模: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999间宫室,主楼红宫高米,具有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堂、重要职能机构办公处、僧官学校、僧舍、庭院、回廊等诸多功能的巨型宫堡;宫内珍藏8座*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布达拉宫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达拉宫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宗教意义上的红宫、世俗意义上的白宫和山下的“雪村”。进入布达拉宫外宫墙,为密集的“雪村”,是下层喇嘛和奴隶的居所;往上,为噶厦政府机构、藏军司令部、监狱等所在地;再往上,为*喇嘛处理政务和居住的白宫;最顶端是*喇嘛从事宗教活动和安置历代*喇嘛灵塔的红宫。23日中午,我们走进布达拉宫的时候,正赶上吃饭时间,找不到导游服布达拉宫雄姿 2005年6月23日摄153务。幸好陪同的人中有多次来过布达拉宫的,可以带路,加上行进中有其他团队的导游在讲解,我们也能断断续续地听一些介绍。当然,主要还是靠布达拉宫管理处编印的一本小册子《布达拉宫游览指南》,盲人摸象般地“按图索骥”,走了一圈。布达拉宫内最古老、最神圣的佛殿为“帕巴拉康”。该殿位于红宫最高方 层北侧,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供奉一尊“天然成形檀香木阿雅洛格夏热(圣观音自在)”之像,为布达拉宫镇宫之宝。自松赞干布时期迎请于布达拉宫至帕莫竹巴政权衰亡的近千年间,圣观音自在之像从未离开过布达拉宫。公元1608年因战乱流落至青海,后被人用重金赎回,献给五世*喇嘛,于1645迎回布达拉宫至今,成为布达拉宫的主供佛,是广大信众顶礼膜拜的主要佛尊。帕巴拉康也成为九世、十世、十一世*喇嘛“转世灵童”金瓶掣签的地方。殿门外上方悬挂清同治帝御笔“福田妙果”金字牌匾。参观布达拉宫,不得不让人由衷地赞叹:在这迷宫一样的建筑里,几乎集中了全西藏所有的宝藏,尤以*喇嘛灵塔为甚。位于红宫西大殿西侧的五世*喇嘛灵塔殿,建于公元1690至1693年间,外观四层通体一堂,为布达拉宫最著名的殿堂之一。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