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人,而永州、宝庆、靖州和郴州与广西毗邻,恐怕有造反者在湖南内应,所以不能再抽调兵力出境。
1851年,咸丰元年(3)
湖南官府听说本省的天地会接应广西的太平军,提督余万清在清廷催促下,打算领兵驻扎在湖南与广西交界的地方,防守堵截太平军。清廷命令湖广总督程矞采奔赴湖南的边境,也算是一种应急的措施,但更多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这时,清军副都统乌兰泰和向荣率部在象州挫败了太平军,太平军南返武宣。
赛尚阿于6月30日驰抵长沙,统筹广西作战事宜,接着于7月上旬抵达桂林。
钦差大臣一到广西省城,便感到兵力不足。何况绿营兵都是酒囊饭袋,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他知道,要对付蒸蒸日上的太平军,广西的清军需要大量补充有生力量。于是,他下令增募潮州勇丁。
赛尚阿同时发现,清军缺少优秀的将领,兵力再多也是徒然。他想到了京官们向皇上推荐的湖南新宁人江忠源。于是他上奏清廷,请求调派江忠源赶赴大营。
在推荐江忠源的京官当中,有一个是湘阴人左宗棠的哥哥左宗植。当时,左宗植在朝中任内阁中书,对江忠源非常熟悉,于是对大学士祁寯藻说:江忠源其人,可以倚靠他来镇压洪秀全。祁寯藻便向赛尚阿推荐了江忠源。
清廷批准了赛尚阿的请求。江忠源接到赛尚阿的调令,毫不迟疑地踏上了前往广西的征途,走上了博取功名的战场。
江忠源的这个举动,就是一部湘军史的发端。
3
新宁人江忠源是一个能够洞察社会的读书人。他在而立之年,就认识到嘉庆道光以来,社会危机四伏,于是预见到天下兵戈将动,形势将会大乱。客居京师时,他还关注着家乡的动态,留意湖南天地会的动向。
这个年轻的新宁人,虽然身无官职,却能纵观全局,一点也不奇怪。他出身于秀才家庭,又考中了举人,自然会有些不凡的见识。难得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观察、思考和预见。他是一个实干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他将自己定位于经世之才,注重培养自身的执行能力。
江忠源想要的执行能力,就是建立和训练民间的武装力量。
应该说,江忠源本来是无意于做个军人的。他来到京城,是为了参加会试。他的同年生中有三位客死京师,一个是武冈的曾如鑨,一个是湘乡的邓鹤龄,还有一个是陕西的邹兴如。
邹兴愚的祖籍是湖南新化,他和江忠源是老乡。江忠源见他温文尔雅,对他十分照顾。邹兴愚身体羸弱,因病咯血,又因家贫,没有仆从,江忠源带着被子和他住在一起,为他寻医问药。几个月后,邹兴愚病故。
邓鹤龄当过江忠源的老师,也因病咯血,奄奄一息。江忠源买来棺木,收敛邹兴愚,嘱咐他的族人邹溥霖,将遗体送归陕西,而他自己亲自护送邓鹤龄南归。邓鹤龄在路途中去世,江忠源又为他买棺木收敛,将灵柩送回湘乡。
这时候,江忠源的急公好义,声震京师,不仅在湖南人中传为美谈,连外省人士,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后来,江忠源的同年生曾如鑨在京师故世,江忠源又将遗体送回他的故里。
江忠源行程万里,将朋友的灵柩送回原籍,自己误了三年一次的考试。
1845年,江忠源大挑二等,慨然说道:“穷达,命也。谋个教书的职位,奉养亲人算了。”
江忠源未能实现进士梦,失去了士人们渴望的进身之阶。他在失意之余,产生了另辟蹊径的想法。
江忠源看重乡谊,到了京城,少不得与湖南老乡结识往来。他与郭嵩焘交好,一起去拜会曾国藩,为他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擅长识人的京官曾国藩,与江忠源相见恨晚,感叹不已。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江忠源这样优秀的人才。曾国藩预言,这个比自己年轻一岁的新宁人是天下奇才,将来一定会扬名天下,为操守和义气而献身。
江忠源客居京师期间,与曾国藩一起,被誉为当时操节最佳的两个湖南人。北京城里有个传闻,说是京城里只要死了人,曾国藩必送挽联,江忠源必会帮忙买棺材。这两个湖南人的古道热肠,在官员和学者中有口皆碑。
曾国藩后来离开京城时,向皇帝举荐了他所看中的这个英才。
4
曾国藩的预言是正确的。江忠源没有进士及第,于1845年南归。回到家乡,他便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事情:联络乡绅,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