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那么,您的管理学理念与这种所谓的‘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区别吗?”我的回答是,这个所谓的“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无非是换了一个新的瓶子,但装的还是厚黑学的老酒。在我的理论体系中,把这些厚黑学也好、“中国式管理”也好,都看作是渔夫的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其实也是一种渔夫的管理学。区别在于,现代管理学在强调人的行为规范,强调人的工具属性;“中国式管理”所鼓吹的厚黑之术、权谋之术则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这种叫做人的工具。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对人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绩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37、中国历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绩效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8、对待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需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研究它,而不是像现在的某些学者那样不负责任地批评它、或者居心叵测地利用它。
现代学者总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学的存在。他们习惯于从经济学的层面上去谈论管理学,但他们似乎并不知道,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我忘了是谁说过,说:“纯粹的经济学是无耻的经济学。”纯粹的经济学其实就是一种惟利是图的文化主张,它把一切都理解成投资与回报。有很多人对当前主流的经济学家不满,骂他们是某些利益集团的狗腿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经济学并不涉及道德问题的讨论。但是,管理学却要面对大量的非经济学难题。那些非经济学的难题,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才能找到答案。
。 想看书来
第五讲 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2)
在任何文化中都有管理学的存在,这是我要说明的第一个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学被称为词章之学,科学被称为格致之学,管理学则被称为经世之学。社会、政治、经济、工业、商业、军事、乃至于农业……等等诸多方面的管理,都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博大精深,绝对不是经济学的头脑所能够理解的。
其次,智慧与权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几千年来,我们在人生方面信仰老庄之道,在管理方面信仰孔孟之道。所以,我们可以从老庄那里感悟到人生的大智慧,可以从孔孟那里感悟到管理的大智慧。所以,权谋不等于“中国式管理”,厚黑学不等于“中国式管理”,那位台湾老先生也不可以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我想,如果真有一位“中国式管理之父”,那似乎也应该是孔子吧?
第三个需要被说明的问题是,中国的历史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历史一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既有周、汉、唐、宋这样的盛世,也有春秋战国和三国时期这样的乱世。所谓盛世,其实是一种管理绩效。所谓乱世,也是一种管理绩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全然不同的管理绩效呢?跟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管理当局的管理理念有关。《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就是这两种管理绩效的动态变化。
所以,对待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需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研究它,需要有一套正确的教育体制去传播它,而不是像现在的某些学者那样不负责任地批评它、或者居心叵测地利用它。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39、人类的文化可以分为渔夫文化和园丁文化两种。渔夫文化形成“分”,园丁文化形成“合”。
40、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其实是渔夫文化与园丁文化之间的变换。
我把人类的文化分为两种,渔夫文化和园丁文化。请各位注意,这种划分不论古今,也不论中外,没有历史的界限和国际的界限。如果说孔孟之道是一种园丁文化,那么在那些欧洲国家也依然有一些古老的文化传统,像孔孟之道一样闪烁出爱的光辉。
渔夫文化形成“分”,园丁文化形成“合”,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其实是渔夫文化与园丁文化之间的变换。《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
渔夫文化形成“分”。当渔夫文化出现的时候,道德就崩溃了,经济学就成了显学。人们只知道用一颗经济学的头脑去利用、去掠夺、去占有。你也要占有,我也要占有,他也要占有,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