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遇着行家了(第1/1 页)
点进阿然发来的点评链接,第一眼的感觉是——好多字啊!
评论里列举了上门店内所有的咖啡,从六个维度——香气、风味、酸质、余韵、甜感、醇厚度逐一评价,包含了研磨、冲煮过程中是否完整的保留了浅烘的花果香、深烘的坚果香;对应着生豆本身的气味滋味,烘焙是否有将这些风味的独特性有所呈现;吞咽咖啡后,残留在口中的回味、停留的酸甜度如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味道记忆具象描述了口腔中感受到的粘稠、饱和、分量感;并从咖啡油脂的丰厚,肯定了店家咖啡豆的新鲜度
。
不止于此,从步入庭院到**的环境,室内错落有致的设计给人整体素雅之感,到菜单上每一款咖啡名称的巧思都有谈及。小到店内绿植的摆放,甚至还有适合女客人拍照打卡的方位,能观察到这一点,读到这儿,尤礼想,对方估计不是个直男。
但从每张拍摄的咖啡照片来看,这个角度,应该是个直男。
点评里还做出了提示:比如店内有一款称为“挤挤”的咖啡,适合喜欢酸味的客人,温度最高时饮用酸味更甚;又比如清晨可以点一杯“无事生啡”,能活力满满地给资本家打一周的工。还附带了多张外行人看着牛逼,内行人看着更牛逼的图表分析,用线性回归计算了什么时间喝什么合适,以结构模型精准推荐。并建议店家可以根据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绘制的咖啡风味轮融入订单小程序,帮助顾客快速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咖啡风味。
发布了半小时,就获得了一千点赞。
上门开店以来虽好评如潮,但无法获得客人最真实直接的反馈是尤礼一直担心的。如果一家店,没有发现可改进的问题,那么终有一天会被新的创意店取而代之。而很少会有客人愿意耐下心来告诉你哪里不行,这些都需要创业者自己去探索。
在这条评论之前,并没有谁指出过有助于上门的实用改善。而这篇文章一气呵成,每一点都给了尤礼新的启发。
大白【老板,这也太牛了吧。大拇指.jpg】
大白【礼,这是你的营销新思路?太牛了!大拇指.jpg
大拇指.jpg】
阿然【平时客人要我们推荐,我们都挺为难的。这个人竟然比我们还了解!大拇指.jpg
大拇指.jpg
大拇指.jpg】
就连有国际咖啡品质研究所认证的咖啡品鉴师资格证的大白看完都发了一段长达60秒的语音连连赞叹,可见这条评论的专业性和成熟度。
尤礼点回这条热评,行文结构虽不符合营销逻辑,但能用最简单鲜活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并能言之有据,读到的人自然能感受到专业和用心。而用数学的思维喝咖啡,这样的反差感,更能抓住用户的眼球。
可是她确实没有花钱。
点进了这位用户主页,这是他写的第一条评论。用户名为:白日梦,头像是一朵云。
她立即用上门的官方账号在这条评论下回复:【感谢您的喜爱,期待能与您再次相遇上门。鲜花.jpg】。并将这条点评转发到上门的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文中的点单建议和风味的描述,重新设计了一款点单图。
而后根据白日梦所建议,更新了菜单程序,运用咖啡风味轮由大到小,从广泛到具体,让每一支豆子的风味标准化的步骤,顾客可以自助选择自己的喜好,是否喜欢酸、想要什么花果香、是否喜欢苦、喜欢什么茶味或者想要草本木质香、或酒味的咖啡。短短几秒钟回答完6个问题,算法就能精准的推荐。例如想要橘香又喜欢红茶香气的顾客就可以选择店内用埃塞俄比亚的日晒咖啡所做的“蒹葭”。这样大大减少了大白阿然在给顾客推荐咖啡时的时间,还提高了推荐的精确性。
但这种听指挥操作的感觉…怎么有点像过去在上班?
尤礼先前的前端设计工作就是根据产品经理给出的需求设计、功能逻辑,结合其给出的框架流程细节,构建产品的实现模型。
而现在她在做的,就是将这个评论里的模型实现。来不及细想,此时此刻,她只无比感激自己是个程序员。
大功告成已是凌晨3点,尤礼瘫软地躺倒在床上,再次点开点评软件,这条点评的点赞数已经增长到了2w。
困意袭来,她合上双眼。手机屏幕上,弹出一条提示——收到来自白日梦的回复:
【好。】